- 字體大小:[小
- 中
- 大]
“各位鄉親,咱們侗族有‘款約’傳統,講究公平公正,這和咱們《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》里說的鄰里互助、財產保護可是相通的……” ??
近日,在三江侗族自治縣八江鎮高邁村的鼓樓中,“法律明白人” 楊向騰手持普法手冊,用夾雜著侗語的“土味”普通話,向圍坐的群眾講解法律知識。鼓樓檐角的銅鈴隨風輕響,與群眾的陣陣點頭呼應,構成了一幅民族村寨里的法治宣傳生動圖景。
高邁村是典型的侗族村寨,在長期生活中形成了獨特的民俗文化與議事傳統。在以往,部分村民因缺乏法律知識,遇到矛盾糾紛時習慣靠 “聽老說理”“私了”,有時不僅沒能解決問題,反而讓矛盾升級。為了讓法治精神融入侗寨生活,八江鎮在高邁村選拔出楊向騰、楊海益、吳國鵬等一批熟悉民族語言、了解民俗習慣、扎根村寨的“法律明白人”。他們既是熟悉村情的 “本地人”,也是傳遞法治溫暖的 “宣傳員”。
在宣傳方式上,“法律明白人”們格外注重結合侗族文化特色。楊向騰深知,單純的法條講解難以讓村民快速理解,于是他把《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》中關于婚姻家庭、鄰里關系、財產繼承的內容,改編成村民們熟悉的侗族琵琶歌歌詞,“宅基地證要拿好,邊界清晰不爭吵;夫妻和睦守法律,家庭暴力不能要”—— 朗朗上口的曲調配上接地氣的歌詞,每次在村寨廣場演唱時,都能吸引不少村民跟著學、跟著唱,法律知識也在歌聲中悄悄 “走進” 村民心里。


楊海益則偏愛在 “鼓樓議事” 時穿插普法。鼓樓是侗族村民議事、聚會的重要場所,每次村民因山林承包、鄰里瑣事聚集在這里時,楊海益總會先聽大家的訴求,再用身邊的真實案例講解相關法律規定。“去年咱們村兩戶人家因為林地邊界鬧矛盾,差點動手,后來通過《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》里的規定,又找了林業部門測量,很快就解決了,既沒傷和氣,也守住了法律底線。”這樣的“以案釋法”,總能讓村民們聽得明白、記在心里,也讓大家漸漸懂得,遇到問題找法律、靠法律,才是最穩妥的辦法。
吳國鵬則喜歡穿梭在寨里的吊腳樓之間。遇到在家織布的侗族阿婆,他就湊過去,一邊看阿婆織侗布,一邊跟她聊 “贍養老人”的法律規定;碰到在廊橋邊下棋的侗族老伯,他就坐下來,用下棋的道理講 “誠實守信” 的法律原則。有時候,寨里舉辦歡慶活動,吳國鵬還會和其他 “法律明白人” 一起,在節慶活動上編排法治侗戲,他們演的《鼓樓調解記》,講的就是寨里兩戶人家因宅基地邊界問題產生矛盾,最終在“法律明白人”和“款老”的共同調解下,依據法律達成和解的故事,戲演完后,不少村民圍著他們問法律問題,法治宣傳的種子就這樣悄悄在侗寨里發了芽。
如今的高邁村,鼓樓里的法治宣講聲、廊橋邊的法律答疑聲、節慶時的法治侗戲聲,成了最動聽的 “法治鄉音”。村民們遇到矛盾,不再是“吵吵鬧鬧找族老”,而是平心靜氣找“法律明白人”;像楊向騰等這樣的“法律明白人”,用侗族群眾最熟悉的語言、最親近的文化,把法律知識送到了家門口,讓法治精神和侗族“以和為貴”的傳統美德相融相通,既守護了侗寨的和諧穩定,也為侗鄉的鄉村振興添上了一抹濃厚的“法治亮色”。未來,他們還將繼續創新普法方式,讓法治的種子在侗寨里生根發芽,開出更美的和諧之花。



